涼山木里俄亞奇特婚俗:皮帶栓夫妻,兄弟共妻、姐妹共夫
如果說瀘沽湖
是一個人們常說的“女兒國”的話, 那么, 與瀘沽湖一江之隔的木里俄亞 則是“女兒國”與“男兒國”并存, 不僅保留了“安達婚”(走婚), 還有伙婚制, 即兄弟共妻、姐妹共夫的婚姻制度。 在這里,女子可以娶夫,男子可以娶妻,男女各自充當一家之主的現象兼而有之。因為交通不便,自然條件惡劣,人們不得不組織起各種婚姻制大家庭,共同維持生活,延續(xù)生命。 穿戴好納西服飾,新娘期待著新郎“嫁進”家門。
俄亞的建筑 有點類似于羌族碉樓, 也是用石頭壘基, 建成城堡式樓房, 各家各戶房頂相連, 可以相互往來。
站在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中,想到要“出嫁”離開,新郎心情有些復雜。 樓房的底層為大家庭公用,俄亞的成年男人在樓房上層皆有自己單獨的房間,專供接待女友。夫妻雙方在年輕力壯時,婚姻只是個形式,雙方都找“安達”(情人)作為性伴侶,此為“安達婚”,是俄亞伙婚制的補充 新郎離家時向祖先和老人叩拜現場。 俄亞伙婚制中的 兄弟共妻、 姐妹共夫, 與西藏有所不同。 領親的“米納布”雙手握著青稞帶著新郎走向女方家。 女方家在院子里為送親隊伍敬上黃酒等。 因為西藏多數地區(qū)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,只是在少數地方因為財產的需要,在貴族階層和差巴(支差人)階層中有共夫共妻現象,在俄亞這種現象則是普遍存在。 東巴為新娘拴線。 東巴為新娘抹酥油。 東巴用酥油抹新郎額頭。 一根皮帶拴著的新人,寓今生今世不分離。 因此,當地諺語中把結婚稱作“抹過酥油”。抹完酥油后,由“米納布”帶著新婚夫妻鉆倉房,象征糧食滿倉、人丁興旺。 成婚后,一般來說, 夫妻雙方將會步入三個階段:
一是不落夫家的生活,短則幾年,長到幾十年,婚姻只是確定關系,雙方仍然各找“安達”,直到女人生有子女才移住夫家。 二是搭伙不同房時期,女子常住夫家后,男子住在樓頂上的單間里,女方則與公婆住在一起,仍然各自過“安達”生活,但在一起從事生產和經濟生活。 三是伙婚時期,夫妻雙方進入壯年后,結交“安達”的熱情漸漸消失了,夫妻在共同生產生活中產生了感情,開始真正的夫妻生活,此時雙方住處依舊,丈夫在夜晚下樓拜訪妻子。姐妹共夫的,丈夫依次拜訪姐妹;兄弟共妻則兄弟分別拜訪,在門上掛一件衣飾為記,其他兄弟看見了就止步。 俄亞這種多偶制的婚姻形式, 是有其存在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的。 當地自然條件差,生產水平低下,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在面對自然和貧困時顯得軟弱無力。人們對人口稀少十分懼怕,因此通過早婚、過繼養(yǎng)子養(yǎng)女、婦女不嫁而孕,以及伙婚來增加家庭勞動力。俄亞人認為,十到十二人的家庭是最為理想的。 第一條:西昌市—鹽源縣—梅雨—木里治安檢查站—安寧橋—915林場—水洛—俄亞 第二條:西昌市—鹽源縣—瀘沽湖—屋腳—依吉—俄亞 第三條:稻城縣城—香格里拉鎮(zhèn)—俄牙同—木里縣俄亞納西族鄉(xiāng) 第四條:稻城縣城—巨龍—巨龍鄉(xiāng)瓦龍村分路口—木里縣東朗—唐央—沙灣—915林場—水洛—俄亞 第五條:稻城縣城—巨龍—巨龍鄉(xiāng)瓦龍村分路口—木里縣麥日鄉(xiāng)—俄西—隴撒—水洛—俄亞 特別提醒: 因進入俄亞的幾條路都是峽谷土路,雨季建議慎入。
兄弟共妻的家庭 涼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冷文浩攝
女方家的迎親客到了男方家受到熱情款待。
新郎和兩個爸爸一個媽在家中的情形。
東巴的婚禮中的祭祀現場。
參加頂房婚宴要上樓梯,納西人的生活總是與梯分不開。
豬膘肉賀禮。
新人在房頂上被伙伴們要求喝交杯酒。
文/肖靜芳
圖/宋明